欢迎来到天下冀商网

冀商论坛
清代武安商人的崛起及其经营管理方式
发布日期:2014/5/12 17:47:41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王兴亚

 

    武安商人是以武安县籍商人结成的商业集团。是清代中国商帮中地域范围最小的一个商帮。它以自己独特的经营谋略步入商林,坚持诚信经营的原则,艰苦创业,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努力探索经营之道,博采众商之长,建立明晰的产权管理制度,广设分号,实行股份制、掌柜负责制,注重营销策略,创品牌,创名店,以质论价,礼待顾客,热情周到服务,从而占领市场,成为清代河南最具实力的商帮、国内著名商帮中的一员,为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活跃市场经济,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武安商人的崛起 

 

    清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在农业、手工业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城乡市场商品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国内市场体系日益形成流通枢纽城市、中等商业城镇和农村集市三个层次的格局,商品种类与数量日益的增加,水陆交通网的形成与运输工具的进步,特别是铁路的铺设,现代铁路和传统的水陆交通交叉,对北方包括药材在内的农副产品运销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不仅华北,就连较为偏远的东北、西北地区,商品流通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一股弃农从商的浪潮滾滾而来。易地经商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尽管,中原地区与江南地区的经济差距在进一步加大,但北方商品经济也在金、元的基础上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武安地处三省交界,境内多山,山岳几乎占全境半壁,丘陵亦占全境之半。在明嘉靖间该县人口已超过10万。地瘠民贫驱使人们不得不外出从事商业贸易来养家糊口,且出现了"武安最多商贾"的情形,滚滚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使这里的城乡悄然变化。农业产量的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增长,集市庙会贸易昌盛,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增强,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外出打工或者从事商业经营成为农民新的选择。如果先前外出从商的是少数,而这时则是:"少数务农,多数经商。"有的村子70%,甚至80%的人都外出经商。他们从县内到县外,再到府外,再从省内到省外,从独自出行,到结伴而行,从分散的个体,到结帮的联合。有的依靠自己的手艺,靠张罗、补锅、编织用器来谋生,形成了一支日益增多的亦工亦商的流动队伍。这时外出从商的武安人,大多以手推车或肩挑,少数用牲口驮运,其活动范围,多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与山西一带,他们沿着祖祖辈辈的路,从事药材买卖,逐渐由行商变为坐商,在安阳、开封等地也创设了一些商号。但是,整个武安商人的运作情况并不理想。有记载说,他们"每年春季推车而往,岁终推车而归,习以为常,频年跋涉,不能大有成就。"困惑的武安人开始反思。 

    到了乾隆年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这些外出谋生的武安人,在求职从商的风风雨雨中,深感在内地商家林立的市场上打转转是很难走出困境的,于是决定到经济相对后进的东北去闯荡。《武安县志》说:"乾隆中,民殷国富,到处升平,内地商业已成供过于求之疲弱现象,遂有聪明人士,思向关外发展,以浚利源。"龙泉武氏五兄弟推起独轮车,开始踏上了前往关东的行程。并在那里做起了药材生意。在奉天创设临泰商号,经营药材,这是为武安商人在关东创设的第一个商号,也是武安商人在关东经营商号贸易的起点。为贫而求富的武安人树立了榜样。 

    几乎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武安人,看准了经济后进的西北市场,即甘肃、宁夏、青海、内蒙一带,经济在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但商业供不应求。武安伯延房氏是开封商号"德茂恒"的东家,乾隆元年,拿出4万两银子在银川投资设立商号"德泰永",成为武安商人在宁夏开设的第一个商号。 

    自是而后,武安人大批流向关东,原先在关内经营的商家看到东北市场有利可图,也将投资的重点移向了关东。流向关东的武安商人遂成为武安商业之中心势力。 

    而寓居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和江苏、安徽等地的武安商人也在千方百计地扩大自己的经营。河南省城开封武安丝绸商人建立了武安会馆,为同乡商人商讨商务、评议价格、辨别货物、聚会议事,提供了便利场所,加强了武安商人之间的松散联合。 

    祁州是北方最大的中药材市场。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十三帮药商。即关东帮、京通卫帮、山东帮、山西帮、西北口帮、古北口帮、陕西帮、怀帮、亳州帮、川帮、宁波帮、江西帮。面对此情此景,正在崛起的武安商人,为了在竞争中赢得生存空间,增进武安药商之间的凝聚力,咸丰十一年,由李青久牵头,与同乡商家商议,倡导建立彰德武安帮,得到武安药商的响应,同治二年五月,在祁州药王庙举行成立大会,定名为彰武帮。"彰武"就是彰德武安的意思。他们推举荣丰泰等42人为会首。这是武安商人自己称作"武安帮"的开始。光绪十五年,在苏州的武安丝绸商人建造了武安会馆。彰武帮的成立与武安会馆的建造,从组织上标志着武安商帮的正式形成。 

    时至清末民初的三十年间,伴随着铁路的开通,武安商人的发展达于鼎盛。其标志,一是形成了一批在商界有名的巨商,《武安县志》载称:"迨光绪末年火车告成,交通便利关外贸易近若门庭。继入民国,益形发达。若徐之元泰(伯延)、王之广昌(南文章)、常之万兴(大贺庄)、宋之志和(同会)、孔之增发玉(孔壁)、孙之四盛(南安庄)、尹之积盛和(大洺远),以及房、武、徐、白各姓所产生之联号(如德庆元、和发祥等),商家数量大为增长。并其他各家所经营之业务,风起云涌,盛极一时,大小营业约千数百家,贸易人数约二万有余,其独立经营蔚起巨业者,所在多有。"由房氏开设的商号,在武安有德泰永,在陕西西安、甘肃兰州设分店,开封德庆恒,在河南安阳、商丘、安徽蚌埠设有分号,天津德庆鸿,在北京设有分店,沈阳有德庆增总店,哈尔滨有德庆益总店,长春有德庆钰总店,吉林有德庆通总店,佳木斯有德庆宏总店,四平有德庆同总店,呼和浩特有德泰玉总店,银川德泰永总店,有东德泰永分店、中卫德泰永分店。其中,德庆增在光绪末年年营业额达到三十多万元,纯盈利三万多元。二是武安商人遍布各地,《武安县志》将它概括为六大商帮。统计材料揭示,关东帮大小营业约数千百家,贸易人数约二万有余;河南帮商号百家,约千三百余人;冀鲁帮(也有将此帮分作河北帮、山东帮的)商号百余家,共一千五百余人;苏皖帮商号十余家,共二百余人;热察绥帮商号六十余家,约六百余人;山陕甘帮商号约一百数十家,约六百余人。总计在外从商的商户达1950家,从商人数达2.5万人。分布以江北地区为主,包括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8个省区,复盖了大半个中国。民国《河南省志》载称:"凡河南都会及满洲、兰州、西安、内蒙等处,皆有本县人之商业。分绸缎、药店二行。药店在满洲省会、城邑随在有之。" [13]就是对其鼎盛时面貌的概括。 

 

二、武安商人的经营管理方式

 

    武安商人是以县域形成的一个商帮。比其以省域结成的商帮(如山西商人、广东商人、山东商人、陕西商人等),地域范围要小得多,比其以府域结成的商帮(如宁波商人、怀庆商人),地域范围也要小得多,也就是说,它的人力、财力都不及于上述的商帮。因而,步入商林的武安商人,要在市场上,与省帮、府帮商人展开竞争,那就必须有更多的付出,要更加注意经营管理方式。 

    1、依据市场需求,准确选择经营项目。 

    武安商人家贫从商,没有靠山,又晚于晋商和徽商等商帮。无论是从资金、经商经验,还是社会关系、文化积淀,都难与之抗衡。但武安人并不自卑,进入市场后,首先考虑的是经营什么能够赚钱。他们凭借自己的韧性、经验与对市场的认识,依据自己的财力与人力状况,在选择自己经营项目的时候,自然要避开晋商与徽商的强项,晋商以经营食盐、煤炭、票号为主,徽商以经营典当为主,广东商人以珠宝、船租、典当、银铺为主,宁波商人以航运、钱庄和银行业为主、洞庭商人以钱庄、银行、洋纱洋布为主,怀庆商人以四大怀药为主。武安人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以民众生活用品中的药材、布绸作为自己主要的经营项目。 

    明清以来,北方商品经济发展虽然不及江南发达,可也得到了显著发展。棉纺织业、丝织业与药材业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随着棉花种植的快速发展,中原许多地区传统的农耕结构被打破。河南、山东棉花种植逐渐增多,成为国内重要的棉花产地。但这里棉织业的发展速度却落后于江南,"豫省未尝不织布,而家有机杼者,百不得一"。自产棉布质量也不如江南松江布。松江嘉定成为棉布生产中心。河南、山东人口稠密,民间棉布需求量极大。棉花与棉布是山东、河南城乡集市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江南棉布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原市场。 

    与棉布相比,丝绸是高档一些的商品。当时国内丝织业的重心已经移到江南。浙江、江苏的丝织业相当发达。苏杭嘉湖成为国内丝织业的中心。北方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也有丝绸出产,其中山西潞安丝绸,河南镇平的山丝绸,以及鲁山的丝绸,在国内也小有名气。但是在总体质量和花色品种上,比南方逊色得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丝绸的需求量也颇可观。士商富民,"衣服亦有用罗的"。而且人们在选丝绸时,要选"上好的纱罗绸缎",娶亲送礼"衣服要苏、杭的。"江南的丝绸也以物美价廉大批量地输入河南市场。 

    药业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药业空前繁荣。河南四大怀药的种植面积有了明显地增长。清中期以后,一些交通便利的内地城镇为中心的北方药材市场始初具规模。祁州、禹州以及济南成为北方药材的集散地,祁州药材市场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三帮药商,同治四年《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中说:"凡客商载货来售者各分以省,省自为帮,各省共得十三帮。"禹州药材市场也有全国各地药商十三帮。同时作为沿海港口和对外贸易的天津、烟台、营口等地也逐步发展成为北方区域性和外向性的药材市场。归化(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也成为北方沿边地区的药材集散地。这种药材市场体系的形成,与盛大药材交易会的举办,加快了药材的流通,云贵、东北、西北以及内地所产地道药材源源不断地投入市场,为药商的经营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这是个一向被人们视为高利润少风险的行业。他们的先辈长期奔波在祁州药材市场上,有着丰富的贩运经验,因而,他们将药材业作为自己主业。 

    药材、布绸、山绸都是传统行业,武安商人将这些作为自己经营的主要项目,此外,还有经营油盐、鲜果与文具、茶叶的。这是从实际出发做出的决择,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平凡的,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它却凝聚着武安人的精明才智。可谓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2、开拓东北与西北市场。 

    步入市场的武安商人,同所有商人一样,从乡村到城镇,从省内到省外。虽然也有所收益致富成为富商,但并不理想。他们切身感受到在商家如林的内地市场上,赚钱不易,赚大钱更是不易。他们四处奔波,通过市场观察,以及与各地商帮的交往,认识到经济相对落后的东北地区生意比较好做,便产生了到东北去闯荡的念头。于是,龙泉武氏兄弟从祁州购买了一些内地药材,推起小车,踏上前往奉天(沈阳)的行程,一个月后,到达奉天,很快就将带去的药材卖了出去,并且卖了个好价钱。返回时,他们将东北所产地道药材带回关内,同样也赚了钱。自此他们往返在武安与沈阳之间,久而久之,掌握了药材市场行情与当地商情,东北地区有著名的"关药"人参、鹿茸、防风、细辛、五味子、刺五加、黄柏、知母、龙胆、哈蟆油等。这些地道药材的质量比内地还要好,价格却比内地也便宜得多,但内地所产药材也为东北所急需。于是,就用赚来的钱,在奉天开设了一家药店,这就是"临泰"。从而由行商变成了坐商。这是武安人在东北开设的第一个商店。临泰开业后,获利很大。引起了武安人的关注。从此,大批武安人流向关东。嘉庆之后,武安药商在东北药界已举足轻重。 

    东北建省与铁路的铺设,加快了东北大开发的步伐。史载"德宗嗣位,复将奉天、吉林、黑龙江改为东三省,与腹地同风。" 光绪八年,升吉林府吉林省省治。吉林省辖府十一,州一,厅五,县十八。光绪三十三年,改黑龙江为行省,宣统三年,设道三,府七,厅六,州一,县七。省治设在龙江府。由是,关内河北、山东人大批流向东北。但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各种物资供应短缺。医药更是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为商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无时无刻不在窥测方向的武安商人,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到新设的县镇进行创业,开设药店和绸缎庄,并采取多种经营的方式站稳脚跟,成为当地的富商大贾。同一时期,到西北经商的武安人,也施展了才华,活跃在在宁夏、甘肃、青海市场上,德泰永成为当地的名商和巨商。 

    3、广设分号,扩大经营规模。 

    清代各个商帮无不十分重视会馆的建造,并把建造会馆作为宣传自我,拓展自己商业活动的空间。如晋商在北京建造的会馆有40处以上,在河南叶县、唐河、南召、林县都有山陕会馆4所,镇平一县就有5所。。广东商人在北京建立的会馆48所,在苏州等外省城市建立会馆55所[24]。宁波商人在北京、苏州、汉口、上海都建立有自己的会馆。武安商人步入市场后也曾经这样作,先后在河南省城开封、苏州建立武安会馆,然而在其他地方,特别是进入东北、西北获取利润的武安商人,却改变了这一做法,将积累下来的的资金不再用于建造会馆上,而是用于扩大经营上。 

    首先是扩大规模,增加经营项目的数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次是开设分号,特别是利用东北建省大开发的时机,在新设县地区设立分号,占领市场,扩大经营。德泰兴总号设在沈阳小北关,在新民设德泰隆,公主岭德泰祥,法库德泰瑞,哈尔滨德泰恒,齐齐哈尔德泰盛,郑家屯德泰顺,双城恒泰德,农安德泰增八大支柜,在支柜下边又有若干分店,共计大小分号30余处。徐和发沈阳开张后,发展迅速,在关外三省分庄至数十家,在陕西、山西、河南邺郡开设绸缎药行十余处。总店设在沈阳叫和发徐,新民和发同,哈尔滨和发魁,通辽和发福,法库和发昌,佳木斯和发祯。他们各有所属,连锁经营,在附近城镇多开有分店,少者几家十几家,多者达几十家。在长春以南没有商家能与之抗衡,在药界被称为南霸天。[26]积盛和老号在通化,总号在沈阳,生意兴隆,广设分号,长春有积盛和,西丰积盛兴,柳河积盛丰,东丰积盛隆,抚松积盛广,金川积盛广,西安积盛寿、积盛康、积盛茂,蒙江积盛德,海伦积盛庆,伊通积盛宏,公主岭积盛义、积盛福、积盛谦,武安积盛会。德庆增总号设在沈阳,也发展迅速,短期内,在东北开设分号70多处,经营商品药材、绸缎、茶叶三大类。绥远元泰和药店于同治四年设于归化,在萨县设有一柜,作为卖柜。在包头分设常泰和一柜。在开封经营布匹的贾三合,获利后先后在河南郑州、宝丰、滑县道口、周家口等十几处设立分号。在总号统管下,各商号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又相互呼应,互相补充,互通有无,联成一线,于经营、运输、资金调拨、信息传递都十分有利。 

    4、股份制与掌柜负责制 

    资金是商号建立和发展的经济支柱。武安商号依据资金筹措形式的不同,分为独资与合资两种模式。 

    独资经营的商号的投资方只有一家。投资方习惯上称为东家。这种商号按照资金数量多少可分为大、中、小三种。这些商号是个人独有,独立经营,就所有制而言,是个人所有。虽然小商小贩众多,可也有一些中等商号,"其独立经营,蔚成巨业者,所在多有。"如龙泉武氏创办的德泰兴,伯延房氏创设的祥顺公,都是个人独资商号。后来号称武安首富的尹懿堂创设积盛和,在东北三省、天津、西安等地有商号45处,也是独资经营。独资商号以中小商号居多,这些中小商号都是直接经营,投资者(即东家)担任掌柜,即东家与掌是同一人。而大商号的东家与掌柜不是一人。通常是东家采取聘用制度,聘请掌柜从事经营,管理商号。 

    合资经营是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投资方组成的商号。这是由于一家的资金有限,不能独立开业,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筹集资金。一般地说,合资经营资金多,规模大,以大商号居多。如徐和发是伯延伯徐某、同会宋霜、万年李某表兄弟三人联合创设的。锦和庆是朱、刘、关、程四家联合创设的商号。 

    合资大商号东家采取委托经营的方法。东家是投资方,有权决定商号的开设与关闭,以及是否聘用掌柜。大商号通常聘请掌柜1-3人,这就是大掌柜、二掌柜和三掌柜。大掌柜负责全面的工作,二掌柜和三掌柜协助大掌柜,共同管理商号事务。 

    掌柜的人选,重在具有经营能力。为了放心,东家多从与之有亲缘或乡里关系人员中选定。如法库的和发昌坐家掌柜是龙泉人白彥,二掌柜是同会人朱魁英,三掌柜是武城里人李树元。许多大商号的掌柜就是东家的亲戚、与东家合作的股东、或者跟随东家的精明能干学徒。 

    股份制是一经营模式。有说这是晋商的创造。"其法,集巨资,择信义尤著者数人经理之。出资者为银股,出力者为身股。必俟基础确定,而后从事开拓。"武安商家也采用了这一方式。商号将全部资金分成若干股,各股按家族人口平均分配,作为股金,定期进行结算。不到结算时,一律不准提前支取。结算时,按股分红,不能动用股金,以确保商号流动资金的足额。掌柜是顶身股,又叫人力股,不是出资金取得股份,而是凭自己的劳动获取收益,参与分红。有关股份分红情形,各个商号大同小异。贾三合绸缎庄三年结算一次,利润相当丰厚。咸丰三年结算,总盈利达八万两银子,净得纯利三万八千五百两。贾三合三家共11股,每股分红三千五百两,三位掌柜顶一股(人力股),分红三千五百两。

    绥远元泰和药店万金老账详细记载了该店股份与结算状况。民国二十四年结算,银股身俸桐荫堂入本金宝银4500两为2. 25股。积德堂入本金宝银4500两为2. 25股。侯德修公捐俸1股,孙苇书捐俸9厘,范茂劳值身9厘,范旺田值身份4.5厘,张银昌值身份4厘------,统共银股身俸9股8厘。净得利润56498。26元,按股均分。民国三十三年结算,净得利润263558.77元。每股按2万元均分。

    掌柜和东家之间是契约关系,共同承担生意上的风险。共同分享获利的收益。这样将经营者的报酬和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保持了资金的稳定。东家由家长制定规矩,决定家族和亲戚是否商号中任职,管理商号,这就增强了各个分号在商业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5、诚信经营,讲究营销策略。

    诚信经营是武安商人经营的基本准则。武安商人的经营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努力创办信得过的商号。武安药商的营销普遍采用三种方法:一是根据顾客的药方,配药出售;二是遵照药书配制丸、散、膏、丹,自产自销;三是聘请坐堂先生为病人进行诊治,并现场配制各种汤剂,方便患者,促进药品销售。在具体运作上,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坚持以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沈阳徐和发药店售出的药材,完全按照顾主要求药品名称以及产地、重量进行操作。为了保持药性的应用效果,从全国各地广开进货渠道,精选地道药材,他们对收购来的药材,进行淘洗、过罗、筛检,去杂去劣去霉变等处理,并对药橱进行定期清理,保持中草药熬煎后无泥沙杂质沉积,并邀请顾客监督抓药,不以次充好。又合理定价,药价比同时期的其他药店要低。当地人都认为"和发家货硬"。"货硬"就是指"徐和发"的药材质量好。 

    善待顾客,方便顾客。德泰兴药店店规就是"买卖买卖,和气生财;主顾主顾,衣食父母。"店中所有人员将顾客看做自己的"衣食父母",不能怠慢每一个客人。进门要有迎声:"您老一向可好",出门有送声:"没事串门来"。他们在点烟,倒茶,续水,让座上,都有一套讲究,并通过热情耐心的介绍,使顾客了解店内经营商品的性能。 

    注重创立自己的品牌。德庆增药店除了批发零售药材,按方配药外,还设立作坊制造中成药。所制中成药以丸药、膏药为主。"补天丹",就是"德庆增"开发的名牌药物。它以杜仲、贡白术、白芍、故纸、熟地、人参、甘草等为原料加工而成有补肾固精,强心安神的作用,对于心脏病人有好的疗效。

    注重创立名店。锦和盛药店,药品齐全,上自牛黄、麝香,下至甘草、艾蒿,四百味样样齐全。按配方自制的中成药也应有尽有。贾三合是以经营布匹的商家。进货直接从江南产地选购,质量差的一律不进。除了在开封市内正常营业,派出店员在附近的封丘、长垣、东明等县的庙会上设立摊位出售。为了让不识字的农村农民买"贾三合"的布匹,他们将布匹上划三道印,作为标记,往来农民一看到庙会上标有三道印的布匹,就知道是"贾三合"的布匹,便出钱购买。由于"贾三合"的布匹质量优良,价钱公道,因此在开封地区有很高的声誉。当时百姓中出现了这样的顺口溜:"三道甲绸缎,言无二价。" 

    此外,他们还注意商号的形象。不仅讲究商号门面设计、店内陈设,大方端庄,招牌字大醒目,突出特色,引人注目,而且注意衣着,言谈举止,借以展示自己的实力 

     6、严格店规与纪律 

    武安药商建立的商号,有着严格的店规和纪律。要求包括掌柜在内的所有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宁夏德泰兴药店规定四不:未加挑选的药材不出售,不按照程序炮制的药材不出售,杂质未拣净的药材不出售,不合格的药材用成药西药,职工有权不准入库。积盛和商号店规规定对顾客缺斤短两以假充真的,要给予处罚。如元泰和店规规定:在号之人概不准吃洋烟,务赌博,浮达外借,买空卖空,挪用影射,别立堂号。从经理到店员都不准带家属,吃住全由柜上包下来。包括掌柜在内的所有店员,衣袋里不许有钱。现金由会计掌管,但会计不得随意花钱。进货、购物笔笔有账,花钱必须入账。这种严格的店规和纪律,有利于培养造就从业人员的职业和人品道德。

 

三、武安商人的特点

 

    武安商人是真正的商人.。它的崛起靠的是勤劳与智慧,发展也靠的是勤劳与智慧。起步晚而又少资金的武安商人,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跻身于国内富有影响力的商帮,就在于它具有这样的特点。 

    一是勇于开拓,敢于冒险创业。武安商人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缺乏资金以谋求生存为起步的。他们最初离开故土外出谋生,只是为了求得一饱,有不少人是为人打工,严格说来,还不是从商。他们推起独轮小车走四方,有的只是充当脚力,更有一些人依靠自己的手艺,在农闲季节,外出张罗、补锅、编织用器等,农忙时再回到家乡务农。而更多的人从事商业活动,是从小本生意开始,从小商小贩做起,"荜路褴褛,刻苦努力",进入城乡贸易市场,到达人口众多的县城、府城、乃至省城,从事交易活动。与众不同的是,他们不是在临近家门口的中原地区,与大河南北、长江两岸,即晋商、徽商、浙江商人、江苏商人等聚集的地区,谋求发展,而是更新观念,敢于开拓,不怕吃苦,不怕风险,走自己的路,到边远地区,到正在大开发的东北地区施展自己的才能。龙泉武氏五兄弟五架小车下关东,是有代表性的,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可以说都是白手起家。继之而来的先后有两万武安人来到东北从事创业活动。 

    二是善于捕捉商机。成功商人的经验告诉人们,只有及时准确地把握商机的商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成为成功的商家。所谓商机通常有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二是地方,三是经营项目,即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经营最为有利。商机是无限的。但人的认识是有差异的。能否恰到好处的把握商机,关乎到商家的兴衰存亡。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不能把握商机的商家,是很难立于不败之地的。武安商人的崛起与发展,达于鼎盛,其高明之处,不仅在于他们准确选择了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经营项目,还在于抓住东北大开发的的时机,将投资的重点转移到东北,史载他们"知岁来岁往之非计,始各于相当地点,组号设址,照常营业。"就是说敢于在新开发区投资开设分号,扩大经营范围。有评论说武安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看到刚刚解冻苏醒的北方山村需要的东西,迫不及待地给缺医少药的关东人送来驱病消疫的科学良方。既满足了当时当地民众的需要,也使自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这是武安商人所以"风起云涌,盛极一时"的重要原因。 

    三是货真价实,薄利多销,获取丰厚利润。商业经营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武安商人起家不是靠权势,不是靠官府的支持,而是靠自己的经营赚取利润,赚的是地区差价与季节差价。这种经营,要求他们必须更加用心,讲究经营管理方式,博采众商之长,充分掌握各地市场行情与物流动向,紧紧抓住商机,疏通进货渠道,严把进货质量关,选派得力而又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到原料与产品产地,认真挑选查验;合理组织运输,加快商品流通速度,降低运输成本;广开销售门路,机动灵活,批发零售结合,行商与坐商结合,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处处方便顾客,薄利多销。这种多种营销方式的有机结合,是他们获取利润的可靠保证。 

    四、是建立有效地的管理机制,确保持续发展。在商号管理上,武安商号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股份制与掌柜负责制的管理机制,妥善解决了商号的经营与管理问题。拥有资金的东家,聘任有经营管理人员出任掌柜,管理商号,从制度上解决了有效经营与运作诸问题。如开封的贾三合布店是明崇祯十年开设的,掌柜是贾老麟,只是设在朱仙镇上的一个小布铺,顺治年间迁至开封东大街更名为贾三合绸缎庄,乾隆、嘉庆年间,在河南宝丰、郑州、滑县道口、周口、长垣等十余处设立分号,成为河南布业中著名的大商号。二百多年间,长盛不衰。锦和庆第一代掌柜是朱锦创立了商号,第二代掌柜朱宜之商号得到发展,第三代掌柜朱宜之更是成为巨商。又如伯延房氏,在安阳开设商号祥顺公是一个拥有二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后来房家绸布商号由安阳扩大到滑县道口、怀庆、武陟木栾店、再到宝丰、郑州、周口,成为河南绸布商中又一巨商,后到东北发展,到房五成之子房锦云手上房家商号已近百家。之所以能够如此,与实行股份制与掌柜负责制是分不开的。

    (作者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河南人才史学会会长)

关于我们 | 冀商动态 | 冀商榜样 | 投资河北 | 冀商论坛 | 冀商史话| 冀商画院| 名企名品
版权所有:天下冀商网    运营:石家庄今视广告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698号 手机:18032663797  
电话:0311-87688888转1511 邮箱:txjishang@126.com
冀ICP备14006640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9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