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下冀商网

冀商论坛
武安商帮的商道探秘
发布日期:2014/5/12 16:39:42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安秋生

 

    一次我在峰峰矿区和和一位武安药商的后人座谈,他顺口念出几句民谣:“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能不过武安药鬼子”。武安商帮叱咤中国大地数百年,创造了诸如垄断东北药业等辉煌商史。把武安商帮与其他商帮加以比较,探究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商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我发现,从武安商帮的兴起、发展直到终结的历史看,武安商帮是名副其实的“民商”,他们不攀附官府,不结交黑道,不依赖帮派;他们不是“官商”,不当“奸商”;他们不恃强凌弱,不欺行霸市,不搞“诡道”和“诈道”。他们所谓的商道便是:靠正确的“义利观”赢得顾客占领市场,凭精明、勤劳和手艺赚取利润积累财富。武安商人有头脑有眼光,他们争取 “天时”,抢占 “地利”,更注意赢得“人和”——较早实行了科学的管理体制,许多管理制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制度颇有近似或者暗合之处。研究他们的商道,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商道之一:选好主业,突出特色,形成优势,驾轻就熟

 

    作为商人,都要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来获取利润,赢得生存空间。在诚信经营,取信于民,艰苦创业等等商业精神上,武安商人与晋商等商帮并无什么大的不同。不同的是,他们最起码从满足市场需要和发挥自身优势两个角度,来选择自己的经营项目,而且按照市场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项目。晋商主营食盐、煤炭、棉布以及经营票号等,是成功的,而武安商人选择药材和丝绸作为他们的经营重点,更是高明的。这两大项目是他们发家的行当,也是他们看家的本领,尤其是药材一行。其他商帮包括晋商中也有人经营药材,但是没有哪个像武安商人一样专门经营药材,没有哪个像武安商人一样把药材这行做到极致——“药鬼子”的称呼,便是东北人看到武安商人把药材一行做到极致而给予的戏称。

    武安商人最初选择药材,是因为武安山区出产药材,那是一种简单的商业活动。后来武安商人发现,武安北边的祁州和南边的河南禹州,都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中药材市场,是药材的集散地,武安的地理位置正处在两地的中间。这两个市场上有大量的药材,谁都可以插手经营,谁会做,谁就能赚钱,于是他们不再满足于运销武安产的荆芥柴胡之类,而是推着小车往返于祁州和禹州之间,把怀山药、怀菊花之类的外地产品也列入他们的经营范围。他们成群结队,推着小车到处送药卖药材,赚取差价和脚钱。再往后,他们便不再满足于做行商赚取差价,也不再满足于赚取生药环节的利润,而是发展为设店经营,发展为进行药材的加工和药品的制造,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终端产品。这样,“黄金有价药无价”,“论斤买,论钱卖”,对于武安商人来说终于不再是“传说”,不再是不可企及的商业神话。“打了铁,卖了药,各行生意做不着”,成为他们独得其中三昧的商业经验,也就是说,只有武安商人对这一行的奥秘“心有灵犀”。例如尹懿堂创业时期,曾多次钻进长白山老林去收购和采集药材,那地方虎骨鹿茸人参多,人参在山里收购两个银元一棵,这两元已够山民一年的生活费用了,而到了集镇,装上纸盒就变成了十几元,若再拿到大城市装上锦盒就能卖到几十元,利润非常可观。

    武安人的药店有着相同的格局:前店后厂,即前边是门市,后边是作坊,药店一般购进的都是生药,在后边作坊里加工制作后作为药品出售给消费者,而药店的利润空间主要也是在加工制作和制造这个环节。比方甘草也称甜草根,在产地都是论捆甚至论车收买,一大车价值几块钱,如果无人收购,当地人便会当柴草烧掉。但甘草却是“调和诸药”的“和药”,许多方剂用到它。整车收买的甘草进入药店,变成切片便升值十倍,经过加工变成“炙甘草”升值十五倍。但药材加工名堂甚多,炒、炮、炙、蒸、煮、煎、煅、浸等不一而足,有的药需要九蒸九晒(生地变熟地等),加工过程要求十分严格,一颗大枣大小的槟榔在老刀手手里可切到一百多片,达到薄如蝉翼的地步。辨别药材也需要经验和眼力。这些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只有从小便泡在药行里的人可以胜任。武安商帮的药店正是通过它严格的学徒制度,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这样的特殊人才,使得他们的药店能够长久生存。

    武安商帮对绸缎项目的选择比药材更早。武安商帮的绸缎庄多数是一个模式,从苏杭沪(后期发展京津)的绸缎市场或者厂家进货,到河南、山西、山西等地出售。在绸布业里,他们选择的是高端市场,说白了,是为老爷太太少爷小姐服务的。明清时期,丝绸业的中心是在江南,不在中原地区,更不在北方。江南的苏州、浙江、杭州等地,纺织工业红红火火,产品质量好档次高。因此中原地区稍微有些钱的人婚丧嫁娶,丝织品都要买江南的,有着旺盛的社会需求。武安商人看准了河南市场的需要,一方面在河南地区设立店铺,一方面广开货源,保证经营能获得更多更高的利润。武安商人到苏州去,主要仍是为河南提供货源,而且获得一些信息。武安商人中的贾三合、“四大德”都在开封,都赚了好多钱,就是靠经营丝绸。丝绸的市场需求具有稳定性,没有太大的波动,因为人们只要有钱穿衣服,只要还有婚丧嫁娶,就要买丝绸。

    当然武安商人也根据市场需要,不断扩大经营项目和范围,啥能赚钱,我就经营什么。比如东北许多药店除了经营药材以外,同时兼卖书籍文具,兼开茶庄等等。但总的说来,武安商人的主业非常突出,《武安县志》提供1935年的调查统计数字,武安在外是商人25000多人,药商达19500人。这么多的人做药材,他们信息共享,经验共享,人才技术共享,在资本等方面也可以互通有无,以至于药业像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大洺远村尹家是从尹观之这一代开始卖药,在辽阳开设药店“崇盛泰”,尹观之的子侄有不少在“崇盛泰”做伙计。后来为了发展尹家的产业,尹家便去通化开了“积盛和”,很快发展为在全东北有名的连锁式药庄。后来,尹懿堂的女婿武伦之家遭不幸,父亲过世,在家里无事可做,尹懿堂便让他也来东北开药店,在佳木斯开了“和发祯”,尹懿堂给他的帮助是,让女婿以他的名义直接从营口进药,卖出去再付款,又派出得力人员帮助女婿打理药店,这样一来,又一家设有若干分号的药店顺理成章地出现在黑龙江省。

 

商道之二:东家出资,掌柜经营,利益均沾,共衰共荣。

 

    在武安人的商号里,经常可以听到一句话:“我们是有东有伙的买卖。”这句话里有着丰富的含义,代表着管理体制上的特点。

    首先,他们在资本投入上是“股份合作制”。受当时经济、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一家一户的资金实力十分有限。故武安商人尤其是第一代绸缎商和药商在设号坐商之初,大都采用了合伙经营的模式。这与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大同小异。比如武安最早的绸缎庄“贾三合”,顾名思义,就是由贾姓三人合伙建立的商号,“三心合一,其力断金”,个中用意,不言而喻。武安最早在沈阳开设的“临泰”药号,是由武泰然、武泰林、武泰茂、武泰盛、武泰宽兄弟五人共同出资组成。伯延第一家在关东专营药材生意的“徐和发”药号,是嘉庆年间,由“伯延徐某、同会宋某、万年李某表兄弟三人联袂出资”(民国版《武安县志》)所建。伯延朱姓“锦和庆”药号,从开业第一天起便是股份生意,其股东分别是同村的朱锦、刘万全、关绪亮、程赞绪四家亲戚。

    起初,武安商人的股份制尚有一定局限性,如在合伙人选择上,大都为本家自己或亲戚,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肉烂了在锅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营经验的日趋成熟,这种合伙模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如辽阳 “崇盛东”,其股东除尹观之外,还有河北老李家、本地老李家和山西老罗家。再到后来,同乡、同事、朋友,只要具有合作意向,一个像模像样的小店便挂幌开张了。

    股份合作的企业要有“章程”。武安商帮的众多商号,差不多都有一本“万金帐”。“万金帐”记录着股东们入股的情况,又规定了药店的经营宗旨,是分红的依据,又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契约。这从产权上对东家、掌柜、劳金的行为进行了约束,既然是“有东有伙的买卖”,大家都必须照章行事,按制度运作。

    我收集到一本《绥远元泰和药店万金老账记录》,现摘录如下:“盖闻医药及仁,神农创始古初,韩伯休著名汉代。此药材一行,所谓生意之最善者也。昔者同治四年,我同仁在归化城开设元泰和字号药材生意。本号并设萨县一柜,作为卖柜,并不另立账;又设包头常泰和一柜,立有鸿账为据。所有号内章程,每年一拢,随报清单,三年一算,所得余利按股均分。银股下三年均支,人股本账即开。在号之人概不准吃洋烟务赌博,买空卖空,挪用影射别立堂号。掌柜在号存钱过一百元者,按月得息或兑回家自便,但兑款均得过经理处……”下面还有许多具体的规定,记录有银股身俸的具体数目,以及每三年的结算及分红情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其次,他们实行的是“掌柜负责制”。与现在所说的“两权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如出一辙,除了“家眷铺”以外,不管是独资还是合股,武安的财东们大都是把商号委托给掌柜来经营,“三年一算帐”,东家只管制定章程和到时分红,平时不干预店内事务。东家可以定期到柜上巡视,也可以住柜监督,但是不可以对日常经营指手画脚。不到“帐年”,东家也无权去柜上支取一分钱。这些制度保证了药店由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来管理经营,也符合现代的管理理念。

    再次,分配上实行身股分红制。这是商号的基本分配制度。财东出资,掌柜经营,实行分红制。股东投资为银股,掌柜出力经营为人股(也叫顶身股),分红结算时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分配。人力股不承担亏损责任。分红比例多为“银六人四”,或“银五人五”,特殊的也有“银四人六”的。人力股的设置,主要是根据责任和贡献,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和其他小掌柜,都有“份”,一厘份,三厘份,最多是大掌柜的十厘份,他们除了平时支取工资,三年头上,都可以分红。他们的“份”,依据年功、能力、贡献等,进行不断调整和增长,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对商号的贡献。就是说,你的贡献越大,在号里工作的时间越长,你拥有的股份就会越多。经营者的报酬与经营业绩紧密挂钩,以利益为纽带,把大家紧紧捆在了一起,店兴我兴,店衰我衰。例如绥远元泰和药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结算分配结果,该店共有资本银9000两,分属伯延徐姓桐荫堂和积德堂,各4500两为2. 25股,加桐荫堂“经理俸”(属“经理东家”,即代表全体参与监督管理的报酬)5厘,银股共50%;其余为药店大小掌柜之身股,也占50%。三年经营结果“通满一切提清得天赐获利银27576.88两”,桐荫堂、积德堂各得红利6300两;大掌柜侯德修得余利2800两;掌柜孙苇书、郄茂方各得余利2520两,以下各人一千多两、数百两不等。掌柜和劳金三年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掌柜的”,用今天的称呼就是“经理”,他们是一个店的主宰和灵魂。好掌柜,坏掌柜,决定着一个店的盈亏和生存。掌柜是由财东委派的,他的职责是要商号盈利——三年到头是“帐年”,算盘一响,有红利可分。他平日里教训伙计,常讲的是这番道理:“吃人家熟的,拿人家生的,不给人家好好做生意,不是亏良心吗?”

 

商道之三:义字当先,以义取利,济世救人,以德聚财

 

    趋利,是一切商业活动的本性。但靠什么取利,尤其是当自己的“利”与道义发生矛盾的时候怎样处理二者关系,商人的道德操守便立见高下。武安商人的“义利观”是义字当先,以义取利,“做良心药,赚良心钱”。在对武安商帮的研究中,我试图挖掘他们真实的“发家史”。采访的结果,是发现这些家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发家故事,往往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故事之一:

    我们的先辈到关外做药,开头赚钱也很难。有一天夜间,他们在店里睡觉正睡得迷迷糊糊,忽听门外有人大呼小叫地喊道:快开门!快开门!送货的来啦!打开门一看,果然有十几架小车,装的都是药材和茶叶。先辈对来人说,我们没定这些货呀!来人不容分说,没错!没错!就是你们的货!一边说一边就卸货,先辈们怎么拦也拦不住,卸完了货他们就扬长而去。先辈以为一定是谁搞错了,就等着人来认领,一等没人来,二等还没人来,也不能眼看着这些货放在店里霉烂变质,就只好暂时卖掉,将来有人来讨要,从钱上说数好了。但是再也没人来讨要。有这么多天上掉下来的货作底垫,先辈很快发起来。因此先辈的发家,是有天意的。

    故事之二:

    我们的先辈在关外做生意,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赶马的汉子,进门就说自己生病了,出门在外,身上又一文钱没有,无人照管,求店里收留他几日。虽然非亲非故,但我们的先辈心眼好,看人家可怜,就把人家留在店里,让坐堂先生给他诊病治病,熬汤煎药,好吃好喝地侍侯。几个月过去,汉子的病好了。汉子说,我出去几日,这匹马麻烦你给照看着。说完就走了。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那匹马老死在店里,连马鞍子也渐渐烂朽了。你猜怎么着,马鞍子里全是金子。时到如今,先辈才明白,赶马人是神人,是专程为他们送宝来的。从此先辈大发。

    故事之三:

    先辈们在关外开药铺,开头,不过是赚几个小钱而已。有一天,收帐回家途中,发现有一老者上吊觅死,已经绾好了绳套正要往里钻。搁别人,看见了就当没看见,那年头活不下去的人多了,见怪不怪,谁愿意惹麻烦呢?我们的先辈向来吃斋念佛,就急忙上去解救,劝说老人家。老人家说自己无家可归,先辈旧把他接回店里住下。第二天天不亮,老人就执意要走,临走时说,天下有你这样的好人,我不会再寻死了。没什么报答的,有几只鸡,就送给你吧!说完此话,老人家突然就不见了。天亮到院里一看,果然有几只鸡,但不是普通的鸡,而是几只金鸡。

    这些有几分荒诞又近乎雷同的故事,似乎都是在讲他们得到了上苍的特别垂青和眷顾,同时又都在讲着同一个道理“吃小亏占大便宜”,“积德行善必有好报”。众多的发家故事如同家训,都是告诉后代,只有行仁义讲道德,才能致富,才能富得长久,当“义”和“利”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定要义字当先。

    武安人的商号普遍十分讲究信誉,讲究商业道德。尤其是药商,他们懂得作为“药”之提供者,其德行操守与责任心十分重要。他们认为“医药及仁”,“所谓生意之最善者也”,把自己的生意与“救死扶伤”“积德行善”联系在了一起。他们除加工生药外,他们还大量制作中成药,各种丸散膏丹药应有尽有,而且一般都有自己看家的名牌产品,有的还有所谓“祖传秘方”,即所谓“独门药”。如“德泰兴”的“益母还魂丹”、“德庆增”的“补心丹”,“锦和庆”的“六味丸”、“再造丸”等,行销东北的大部分地区。有的已经形成颇具规模的制药厂,仅在营口药材市场,就有有武安人的制药厂多家。他们常讲的一句话是:“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还把这句话当作对联写在药店的内堂。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在中成药的制作过程中,你用的是好药还是次药,用的分量足不足,炮制的火候是不是掌握得恰到好处,种种影响药效的环节,都是没有人看得见的,但是你的存心有老天在监督着,“举头三尺有神明”。武安药商一般都能做到“用药地道,炮制如法”。用他们的内行话说叫“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以保证药品的质量。

    “穷汉子吃药,富汉子掏钱”,是药行中近乎公开的秘密,武安商人的药店也不例外。它的真实含义并不是坑害富人,而是善待每一个上门来的顾客,不能把穷人拒之门外。对于穷人,不仅不能在他身上赚钱,必要时还要贴钱,要让他看得起病,拿得走药。武安人在东北的药店普遍可以“赊账”,有病需要抓药,记个账可以走人,秋后或年底药店派人上门收账,对于遭遇天灾人祸的人家,只要象征性地给一瓢高粱米或其它,就算是清了帐,下年你照旧可以去我店里抓药。武安商人做了许多治病救命的仁义之事,因此在当地不仅信誉卓著,而且口碑甚好。而那些有钱的人特别是达官贵人,他们往往蔑视不值钱但能治病的草药,于是坐堂先生要为他们开一些较贵重的中药材,让他们满意的同时,药店赚取的利润也会大一些。江苏东海县“三和公”药店的坐堂先生王云门和店员们闲谈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位财东想补一补身体,经诊脉后根本不需用补药,补了反而不好,于是给他开了二两人参让他回去熬汤喝,回时又给他开了五钱莱菔子(白萝卜籽)同熬。人参大补,莱服子大泻,一补一泻对身体就不再起作用。来人很满意,店方多卖钱,把穷人吃的药钱也赚回来。在他们看来,这种不吱声的扶弱济贫也是一种积德行善之举。

 

商道之四:严守店规,吃苦耐劳,本分正道,和气发财

 

    武安商人的第一代创业者以山里人不畏艰辛、吃苦耐劳而著称。条件好转以后他们让人发扬了这个传统,在员工管理上实行半军事化。他们的绝大多数铺店里,从采购,到加工,到站柜台的大小劳金,再到管帐先生,无一不是武安老家的人(药店只有伙夫和坐堂先生可以是外地人)。为什么?为了垄断行业机密。员工“三年一住家”,吃住在店,过着与外界基本隔绝的生活。店员们平时在店里,身上都不准带钱。需要购物时对柜上说明理由,合理的,可随时支用;用不完,还要交还柜上。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商家能不能赚钱,要看能不能吸引顾客。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药材、丝绸等商业发展也很快,就连普通的乡村集镇,也都有数家同行在竞争。武安商人笃信“和气生财”,掌柜们经常教训自己的员工:“主顾主顾,衣食父母,”把服务态度作为所有店员的必修课、常修课,有着严格的接待规范。凡有顾客上门,徒弟伙计当即远接高迎,请顾客落座,先递烟后上茶,然后搭话谈生意,态度必须和蔼热情。对于不同的顾客,要“看人下菜碟”——大的主顾,大掌柜必要亲自出面接待,这边店员们取货,那边大掌柜陪着喝茶唠嗑。对于远道而来的“主道”,店里还要管吃留住,有人端茶送水,有人提便壶,给予很高的礼遇。谁冷落或冒犯了客人,便会受到严厉的训斥和惩罚,严重者“立马出号”。东北人说,走进武安人的药店,再冷的天气,也感到热烘烘的——武安人尤其会寒暄,说出的每句话都暖人!黑龙江省密山县的“泰益庆”药店东家兼掌柜杨耀芳,在这方面对伙计们的要求更是严格,十里八乡都知道这家“泰益庆”药店的杨先生好,“泰益庆”药店的伙计好。一到冬天,附近几个乡的农民赶着花轱辘车到密山送粮,来回经过知一街,有事没事都愿意到“泰益庆”来坐一坐歇歇脚,喝上一杯茶,抽上一袋烟。杨耀芳总是让伙计们热情接待。

    为了生存,许多商家也有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有许多药店开药方使用“鬼名”,划价使用“鬼码”。一味中药往往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不同的名字,坐堂先生开方子,故意使用生僻的别名,甚至自造的“假名”,让你到别的药店根本无法抓药。药铺划价的随意性一般比较大,有的顾客比较精细,为防止引起质疑甚至争执,药商们常常在药方上注写密码,这些密码,除了本店的人谁也看不懂。为了便于伙计们商定价格,又不让在场的外人窥破其秘密,他们还创造了许多数码隐语。这里再讲绸缎庄一段趣事。孔祥凤在郑州一家绸缎庄当伙计,人很机灵。有位官家小姐要买一匹上好的红绸,孔祥凤把货送到府上,小姐说不够鲜艳相不中。孔祥凤忙说再过两三天又进一批新货,到时候我再送过来让你挑选。过了几天他真去了,手里拿的还是原来的红绸,这次他同时带了一匹黑色的缎子。到小姐家后,孔祥凤解释说,是别家要一匹黑缎子,你要红绸,先叫你看看红绸再给他家送缎子,孔祥凤把缎子先放下,有意地展开了一些,然后把红绸铺上去。小姐一看果然比头几天的色彩鲜艳,于是就成交了,嘴上还连连称赞孔祥凤办事可靠。孔祥凤用的是移花接木的办法,使对方发生错觉,做成了这笔生意。

关于我们 | 冀商动态 | 冀商榜样 | 投资河北 | 冀商论坛 | 冀商史话| 冀商画院| 名企名品
版权所有:天下冀商网    运营:石家庄今视广告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698号 手机:18032663797  
电话:0311-87688888转1511 邮箱:txjishang@126.com
冀ICP备14006640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9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