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下冀商网

燕赵影像
董培升:笔耕不辍,追梦人永远在路上
发布日期:2016/5/31 8:32:19   文章来源:天下冀商网

“对于写作,我始终怀着一种敬畏”,并决意要“让文学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董培升

 

    董培升笔名阿声,城市更夫,祖籍河北省邯郸峰峰矿区,1999年廊坊师范学院毕业。河北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任河北省冀商联合会《冀商典藏》主编,《石家庄教育》副总编。90年开始文学创作,累计在全国百家报刊发表百万字作品,有多篇作品被《特别关注》等选刊选载。

 

 

    他生长在鼓山脚下、滏阳河畔,家乡的山水赋予了他如水的灵气与如山的坚韧。可以说,他是一个乡土情结很重的人,三十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峰峰农村,在那里上学读书,像父辈一样耕种,学会了按照时令种什么庄稼种什么蔬菜,1985年高中毕业后,董培升被抽到镇政府作文秘,一直以“农代干”的形式在乡镇里工作,过着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娶妻生子。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董培升第一次正式接触到了写作方面的培训,在区委党校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新闻和公文培训,是当时培训班里年龄最小的学员。

 

 

北大红楼前留念

 

    1991年开始搞“社教”,市文联高扬、李青山两位主席,来到大社下乡,再一次为董培升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也从这个时候在工作之余开始学习写散文、诗歌,还跟王文刚、杨永海几个哥们搞了“野草文学社”,出一本不定期的《野草》小册子,算是把写作的方向从新闻写作转向了文学写作,也开始在《邯郸日报》《邯郸晚报》《邯郸文学》发表了几篇习作。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在不长的时间里,董培升被市文联刘又峰老师推荐参加了省作协在廊坊举办一个文学大专班。廊坊的两年学习生活,让他对文学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还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些文学大家。

 

与画家在围场

 

在驼梁

 

杭州西溪湿地

 

库不齐沙漠

 

    临近三十,董培升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毕业后,在峰峰报社待了一年多,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像老领导郭光华,像陈宝顺、黄耀辉、李春社、王建旗、赵立春、张强、田志军及去世的于吾相,让他在这条路上不孤独,不论是在峰峰短暂的生活工作,还是后来在石家庄定居,这都成为他不断进步的力量。期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董培升的第一本书《时光的背影》,成为当时峰峰文化界一个不大不小的收获。

    或许是想换一个地方换一个新的环境,董培升来到了石家庄。开始尝试新的创作方式,民国时期的作家及其人生,成为他写作的一个重点,他一边收集这方面的书记,一方面还办理了省图的借书卡,没事的时候就看看书,作作笔记,写点东西,也就是2010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遥远的凝眸》。省作协专门为此书召开了作品讨论会,这部书得到了著名作家梅洁老师和河北师大老教授刘邵本老师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河北省新时期散文创作特别贡献奖。

 

 

    当年秋天,董培升受著名作家李春雷的邀请,参与到河北省五个文化丛书的主创,写作其中的海洋文化《弄潮渤海》。闭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写出了12万字的初稿,在省委宣传部的审稿会上,各位专家领导基本给予了肯定,也在细节方面提出不少中肯的修改意见,后来又几易其稿,最终于次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作为河北省对外宣传河北礼品书、精品书多次参加全国性书展,被省领导作为礼品送给外宾。

    2014年1月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国风墨韵》,2015年获得了河北省第八届文艺评论奖。

    2015年11月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主编、出版大型冀商文化丛书《冀商典藏》填补了冀商方面的一个空白。

    从历史文化到书画风雅再到后来的商场商海,董培升的文体意识也产生了突破性变化,在创作之路上努力地前行。

    “峰峰是我圆梦的地方,也是我创作的源泉和土壤。我将铭记习总书记在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继续努力,用手中的笔、用优秀的作品回报这片山水的养育之情”。——这便是董培升的内心表白。

 

 

    文艺评论王建旗在不易奢谈“理想主义”的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已是保持职业操守的唯一法则,唯其独立性,批判性和道德内驱力才能提供一个合格作家的严正立场,进而使自己在众语喧哗和文化消费主义的声浪中保持住生命的睿智和镇定。董培升出生在农家,在故乡小镇接受启蒙教育,谦和质朴的生命底色在他最初的写作中弥漫出来,表现的是一种美好、善良的健康的情感,它们的倾向性和陈述方式是简捷和准确,作者在这样的倾向当中表示出传播“质”的知识的愿望,这种愿望,或这咱所指意义的局限性,实质上对叙述对象的能指范围造成了“遮避”,这反映在培升早期的自发型写作当中像“山村杂咏”、“三秋笔记”等篇什之中,毕竟是自己生命的记述,也只有这样的溶于生命深处的经验才是一种重要和有用的,乃至可以从其中得到教益的经验。

 

    郭连莹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二个战国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一个个人文知识分子,都是一座座文化昆仑,横亘在吾辈面前——可谓“民国范儿”。用陈丹青的话说,就是“敢作敢为,有豪情,有胆气。成败不论,忠奸另说”。董培升先生的《遥远的凝眸》就是一部解读这些民国文人范儿的散文随笔集。他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将民国时期的那代文化精英与特定时代的微风细雨、作者的心得感悟联结到一起,从作者的品评到文人的独立人格,可遥远凝眸那些民国大范儿的做派和性情。在董培升先生营造的雅正晴朗的文字氛围里,跟随他的脚步,在当下的语境中,见识了一个个有范儿的文人。

    ■编辑:嘟  嘟

    ■编审:冯  萱

 

关于我们 | 冀商动态 | 冀商榜样 | 投资河北 | 冀商论坛 | 冀商史话| 冀商画院| 名企名品
版权所有:天下冀商网    运营:石家庄今视广告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698号 手机:18032663797  
电话:0311-87688888转1511 邮箱:txjishang@126.com
冀ICP备14006640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9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