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下冀商网

冀商史话
千年窑火铸就瓷都神话
——北方瓷都唐山盛名之下的辉煌与沧桑
发布日期:2015/5/25 18:18:02   文章来源:河北工人报

    要追溯唐山陶瓷的历史,必须要从古老的唐山陶说起。根据唐山地区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提供的历史痕迹,唐山陶的手工制造可以上溯到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唐山市区大城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大量小平底罐和豆、鼎、碗等器物,以及薄如蛋壳的黑陶片和白陶片,到迁安市境内的安新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迁西县境内的西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的300余件完整和可复原的钵、碗、盂、盅等陶器,无不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唐山已是一处有别于其他陶器产区、相对独立的陶器生产基地。

    从新石器时代至今,数千年燃烧不熄的窑火,烧出了一个光彩夺目的瓷都神话。

    在唐山民间,“窑”有着十分特别的涵义。在开滦煤矿,“下窑的”就是井下工人,在陶瓷业,“缸窑”则成了一个地域的象征。

    盛夏,记者走在唐山市东北部的缸窑路,两旁的陶瓷厂和陶瓷商店比比皆是。在这里,不论是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等日用陶瓷,花瓶、器皿、雕塑、壁画等艺术陶瓷,还是墙砖地砖、卫生洁具等建筑卫生陶瓷都应有尽有,或许在某个小店里,还会藏着某件珍品等待品鉴和收藏者的到来。

    然而,作为唐山市陶瓷业的聚集地,西缸窑和东缸窑并非近现代的新兴区域。610年前,“田家窑”先祖田时宽在此盘窑烧缸,此地渐渐因窑得名,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而今,作为田家窑第13代传人,78岁的田景儒老人依然坚守在600多年前祖辈生活的地方,为了传承古老的陶瓷文化而做着努力。田景儒完整地保存下一套《田氏家谱》,在唐山历史上,这是目前仅有的关于陶瓷生产最早的文字记载。

    ■大移民  带来唐山陶瓷的快速发展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开始了大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将山西的无地农民迁往河北、山东、河南一带。

    田时宽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唐山的。

    明永乐二年(1404),田时宽和同乡范时真两家从山西介休迁徙至今唐山果园乡曹家口村。田、范两家祖上就有制缸技术,到唐山后,农耕闲暇之余田时宽在居住周围寻找是否有制缸的条件。当他走到今唐山弯道山附近时,发现当地有大量陶土,陶土之下有储量丰富的煤,且山前有陡河穿绕而过,土质、燃料、水源都符合制缸的要求。于是,田、范两家搬至弯道山山坡上,烧砖建窑,建造了唐山第一座馒头窑,开始了唐山有文字记载的600余年制瓷历史。

    此后百年时间里,在田、范两家的努力下,此地制缸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缸、盆制品甚至远销内蒙等地,该地也被人们称为“缸窑”。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从山东枣庄迁徙来的秦氏家族见制缸生意兴旺,于是从山东老家请来制缸师傅,创办了唐山第一家陶瓷作坊陶成局,进行规模化生产。

    至此,以田、范两家为代表的山西人和以秦、赵两家为代表的山东人在“缸窑”以路为界,分为东缸窑、西缸窑(这些名称至今一直使用),形成了唐山窑陶瓷生产的雏形。

    窑炉逐渐多了起来,制缸、做盆的匠人也汇集于此,除了简单便利的粗陶缸、盆,带有装饰的大型莲花缸,镂空雕刻有古钱、福、寿字等文饰的凉墩儿,婚嫁用的掸瓶、笔筒、茶罐、胭脂缸也无所不有。擅仿古瓷的田家窑特制的衬以花生、瓜子、杏仁、豆粒等8种图案的八宝果仁大烟斗、小巧玲珑的鼻烟壶也闻名遐迩。据田氏家谱记载,从明永乐至今,田氏出名的手拉坯师傅就有108位,田家窑也逐渐延伸出德顺隆、义盛局、德顺兴、德顺局等陶瓷企业。

    在唐山窑众多陶瓷作坊中,秦家的陶成局经营最为成功,实力雄厚。1877年清政府开办开平矿务局,带动了陶成局的发展。陶成局传人秦履安得到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批准,修建矿井所需缸砖,由陶成局包制。陶成局在生产缸、盆产品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招收工人兼制缸砖和耐火砖,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并为天津北洋机器局大沽造船厂提供其产品。

    随着田、秦两家的竞争,唐山陶瓷的技术水平也迅速提升。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唐山窑业已经非常兴隆,开始出现外敷白色“化妆土”加以彩饰的陶瓷制品,粗瓷细作的白瓷制作也逐渐工业化生产普及。在众多的陶瓷企业中,除了田、秦两家的瓷厂,最有影响的就是启新磁厂。

      ■工业起步  唐瓷文化的骄傲印记

    在唐山的陶瓷历史上,有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就是启新磁厂的建立。在这阶段,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人,就是德国人汉斯·昆德。

    《唐山近代史纲要》曾记录下这样的内容——上世纪30年代,唐山陶瓷随开滦煤炭、启新水泥一起出口国外。启新磁厂(当时厂名采用“磁”字)利用先进工艺生产出我国第一件出口贴花瓷器,在它的带动下,唐山民间较大的陶瓷业者相继采用工业技术生产陶瓷。

    1900年,德国地质专家汉斯·昆德受唐山细棉土厂聘请来到唐山。同年,细棉土厂落入英国资本家之手。汉斯·昆德保存了细棉土厂的档案资料,并交给开平矿务局会办、实业家周学熙。1906年,在汉斯·昆德的帮助下,周学熙将细棉土厂收回自办,更名为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即今天的启新水泥厂)。

    1914年,启新洋灰公司利用老厂旧址修建窑炉,开始生产日用细瓷。此时的汉斯·昆德已经是启新洋灰公司的总工程师,也负责启新磁厂的生产管理,他引进德国先进的陶瓷生产机械设备,成为了中国第一家使用电力、进口陶瓷机械设备和先进的注浆生产工艺,采用近代工业的管理方法进行经营管理的陶瓷厂,首开中国陶瓷工业化生产的先河。启新磁厂大量招聘本地人从事生产,使用的是德国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这些都为唐山后来发展陶瓷奠定了人才基础。

    1924年,启新磁厂生产出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唐山成为中国陶瓷工业化的发祥地。而此时的中国传统陶瓷产区景德镇等地仍然停留在用木柴烧窑的阶段。

    1927年,启新磁厂开始生产彩色铺地砖和内墙瓷砖,并承办出口业务,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彩色瓷砖的陶瓷企业;同年,启新磁厂生产的卫生瓷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1930年,启新磁厂研制使用古杂色釉和窑变釉生产艺术瓷获得成功,成为唐山最早的艺术瓷生产厂家。

    正是由于启新磁厂的出现和壮大,刺激了唐山本地的新明、德盛瓷厂奋起直追,后者一方面引入电力和机械,一方面去景德镇学艺和请人。此外,还聘请了本地的书画艺人到瓷厂就业,唐山陶瓷的装饰艺术大放光彩。

    到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唐山的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旺了起来。1931年时有陶瓷厂60家左右,陶瓷制品获国内大奖3次,唐山陶瓷进入了一个工业化大发展的时代。

    ■几经沉浮  唐山屹立为“北方瓷都”

    岁月荏苒,在经历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鼎盛时期、日本占领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破坏、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唐山陶瓷业虽跌宕起伏,但从没有停止过发展的脚步。

    新中国成立后,唐山陶瓷业有了惊人的发展,80多家陶瓷厂全面开工复产,职工增到2000多人。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拉坯,除了日用细瓷,还有电瓷、工业瓷、化学瓷、高频瓷、耐酸瓷、卫生瓷、美术瓷等,唐山陶瓷在全国陶瓷业的地位显著提升,并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承担国家的出口任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唐山陶瓷的品牌,1958年,唐山陶瓷研究所(现唐山陶瓷研究院),主要对陶瓷制品进行物理化验、化学分析等研究,同时在研究中寻找新的制瓷原料和研制新瓷。

    作为唐山陶瓷技术革新研究前沿的陶瓷研究所最大的贡献,是和一瓷厂合作研制出了唐山白骨质瓷。骨质瓷是世界上唯一由西方人发明的瓷种,因原料中含有动物骨灰而得名。这种瓷烧成后釉面光润、白度高、半透明度强,独具一格,面世后很快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高档日用瓷,价格比一般的日用瓷高几倍到几十倍。但是,由于其配方组成困难、生产工艺复杂,在我国一直是空白。

    1963年,陶瓷研究所和唐山一瓷厂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供参考的情况下,开始了研制骨质瓷的艰难之旅。研制之初,大家只知道骨质瓷中是加了骨头的成分。但是,什么骨头可以拿来做陶瓷、要加多少这些关键问题都需要一步步摸索试验。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变更配方、调整工艺、试烧瓷片,到了1964年的秋后,中国的第一件用动物骨粉和瓷土烧制而成的瓷器样品终于诞生了。这种瓷的瓷质轻盈、釉面细腻柔美舒适,半透明、通体泛着淡雅柔润的绿色荧光,和通常粗厚不透明的陶瓷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时,人们将这第一代骨灰瓷命名为‘绿宝石’,非常形象且恰如其分地表述了它的特质。”此后不久,就有香港客商前来订购,为了打开国外市场,工厂又为绿宝石骨灰瓷另外设计了“庆典”牌商标。“庆典”牌绿骨灰瓷的出口,宣布了中国第一代骨质瓷研制成功。

    在技术革新和研制方面的创新和进步,唐山将国内陶瓷企业远远抛在后面,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轻工业部提出了“全国陶瓷学唐山”的口号,这是对唐山陶瓷发展的肯定;上世纪六十年代,唐山陶瓷获得朱德元帅称赞:“唐山陶瓷发展很快,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成为第二个景德镇……”而《河北省唐山市陶瓷展览会汇编》中,时任建材部部长刘秀峰最早称唐山陶瓷为“北方瓷都”,越来越多的题词与媒体,将唐山赞为“第二个景德镇”或者“北方瓷都”。

    ■骨质瓷 让唐山陶瓷浴火重生

    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北方瓷都”的发展也并非一路顺畅。辉煌和荣誉的背后,也暗藏着因经验不足,市场预期不够,对品牌的不够重视,导致的产品积压和经营被动,也因此,多年顽疾的桎梏,让“瓷都”进入新时期后,进入发展瓶颈期。

    20世纪60年代初,产自唐山的胜利牌卫生洁具和三环釉面砖开始大量销往东南亚,唐山逐渐成为我国陶瓷重要的出口基地。但是我国单件陶瓷产品平均换汇多年徘徊在0.20-0.25美元之间,以“贴牌”微利方式打入国际市场的唐山陶瓷,丰厚的利润被别人白白拿走。而由于需求饱和,日用瓷出口呈萎缩态势,唐山生产日用瓷的陶瓷企业受到直接冲击。

    而此时,被寄托唐山陶瓷冲出重围希望的骨质瓷也正遭遇低谷:我国首批泛绿色骨质瓷国际上不予认可;生产工艺不成熟,管理不到位,破损惊人;产品单一,画面普通,价格不菲,很少有人购买,工厂入不敷出。这时要求骨质瓷下马的舆论四起。

    面对当时的混乱局面,第一瓷厂顶住压力,加速骨质瓷技改项目。

    1982年,骨质瓷技术攻关组在上百个试验配方中选定了最佳新配方,成瓷由绿变白后,不仅品相好,而且各项理化指标均与英国瓦赛斯产品相同或优于国外产品。最终,由国家科委、轻工业部委托省轻工厅邀请全国各地陶瓷专家组成的鉴定会权威宣布:唐山骨质瓷各项理化指标和外观质量均达到国际高档骨质瓷水平,获得国家验收通过。至此,中国宣告骨质瓷独立研发成功,结束了不能生产骨质瓷的历史。

    自此,包括唐山在内的中国骨质瓷开始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唐山本地的品牌骨瓷厂家如雨后春笋,生产出的高档骨质瓷不仅走进了中南海,更走进了各种高档场所。唐山乃至中国的骨质瓷,开始真正走向辉煌。

    ■艺术瓷 北方瓷都的突围

    进入新世纪以来,唐山陶瓷面临的市场竞争与日俱增,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寻找唐山陶瓷新的突破点成了摆在当地政府和陶瓷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发展唐山陶瓷,最重要的是留住它的文化内核。”这是唐山陶瓷行业资深人士的共识,“随着文化的大发展,光是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洁具等已经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了,也体现不了文化的氛围。近几年,艺术陶瓷的崛起可以说是唐山的一个新兴产业、阳光产业,也是唐山瓷前景比较好的亮点所在。”

    从事了陶瓷行业20多年的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军说,在广西北流,她曾看到这样一条标语让她感动至今——“骨质瓷根在唐山”,简单的几个字透出的是陶瓷业内对唐山陶瓷的致敬。在陈军眼中,工艺陶瓷的前景非常乐观。

    陶瓷研究院院长赵国青告诉记者:“唐山的艺术陶瓷藏于民间,即便是从全国来看,它拥有着深厚的工艺美术陶瓷基底和人才储备。十亿的产值只是粗略的计算,一旦真正形成体系完备的陶瓷文化产业,前景不可估量。”

    为了留住唐山陶瓷的根脉,为了重振“北方瓷都”的威名,2011年,唐山路北区委、区政府决定出资5000万元,以文化产业为主打,建设一个高层次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为本土艺术家和外来艺术家提供一个集创作、研究、展示、交流、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陶瓷艺术创意平台,并把它列为路北区重点项目之一全力推进。

    如今,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吸引了40余名国家级、省市级陶瓷艺术大师和30多家陶瓷名企来此研学、交流,开设创意创作室,参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层的艺术瓷展厅,海格雷骨质瓷、恒瑞瓷业、义盛居等唐山知名陶瓷企业在此集中展示售卖,台湾、景德镇、宜兴等地的26家名企也纷纷入驻;二层大师工作室中,国家级大师“中国北方唯此一人”的天目釉创新者张惠峰、“田家窑”第13代传人田景儒、原海格雷瓷厂党委副书记刘文斌……各路大师皆汇于此。“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场景正在悄然再现。

    用田景儒的话说,吸引他入驻的是园区的定位:“她是一个有文化有历史的地方,她的建成实现了我一生的夙愿,她在我的眼中代表着先进学术、探索创新,这样一个地方是我想留的地方。”

    (感谢唐山路北区外宣局、唐山陶瓷协会、唐山市博物馆、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中心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文/赵伟龙

关于我们 | 冀商动态 | 冀商榜样 | 投资河北 | 冀商论坛 | 冀商史话| 冀商画院| 名企名品
版权所有:天下冀商网    运营:石家庄今视广告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698号 手机:18032663797  
电话:0311-87688888转1511 邮箱:txjishang@126.com
冀ICP备14006640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9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