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下冀商网

冀商史话
洗涤半个世纪的河北制造
——石家庄光明日用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六十余年风雨历程
发布日期:2015/5/25 18:00:46   文章来源:河北工人报

    “今昔石门‘光明’皂,垂髫老人尽用。甲子潮落伴潮生。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半世功名化春风,回看改革风情。洗涤利器燕赵造。弄潮行处是,未要论穷通。”记者借《临江仙》曲牌,将享誉全国的“光明日化”历史做一小结。

    其起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时代的烙印,从计划经济的凭票供应,到改革之初的风靡全国,再到如今的品牌操作,无一不是每个特定阶段的定格化缩影,和时代发展既如影随形,又超乎想象。“北有光明”曾经是名噪一时的洗涤广告,光明日化作为洗涤先驱,在60余年中,几乎洗涤了整个中国。那么,就请读者随着记者去感受这个充满历史积淀的企业,既温习历史,也体味未来。

    在石家庄市胜利北街与工人街附近,如今已是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热闹场景,周围一片居民区,加上附近的一个物流基地,让本就拥挤的地段更增加了负担。

    如同《one night 北京》唱到的一样,你不会想到,在这里矗立着一个曾经“洗涤”整个中国半个多世纪的轻工企业——石家庄市油脂化工厂,她就像等待出征将士的美人,从当初的“艳惊四座”到如今的“孑然独立”,依旧是那么冷静地审视着这个生养她的城市。当年,占地面积82900平方米,厂区设有年吞吐量4万吨的铁路专用线,如今已被物流园冲挤得只剩下一个车间和办公小楼。

    “现在企业手里有一支‘消防队’,专门接外部精品订单,突击生产,多数产品是借助品牌运作,委托加工,去年营业收入一千多万,今年有望达到两千万。”企业顾问以及原厂领导们不紧不慢地介绍着情况。随着他们的介绍,让企业的发展与沿革的脉络渐渐清晰起来——

    ■土法炼油上马      

    职工“歪招”中标

    1951年6月21日,一块标有“河北省省营石家庄制油厂”的白色奠基石,深深地“扎根”在如今的胜利北街上,她宣告了石家庄市油脂化工厂的诞生和建厂初期的归属性质。她是石家庄第一批国营企业,也是国家在解放初期为发展全民所有制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决定在石家庄投资的企业之一。

    建厂时征用了三十余户村民的土地,合计73.715亩,原址布满弹坑,杂草丛生。由筹建处刘庆林等组成了当时的建设大军。如今已是年过天命之年的刘会亭曾经详细整理了企业厂志,在对当时建厂初期老人的采访中,他了解了情况,并记录了下来“当时一无技术,二无设备,更没有机械化,平整土地,设备安装,全靠人拉肩扛;工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条件非常艰苦。”当时8部榨油机便是企业的全部家当。

    1952年6月,石家庄制油厂由河北省工业厅下放移交石家庄市工业局。次年,企业又先后和华北军政大学所属华大油厂、公安部所属经安油厂、天津铁路管理局石家庄分局供应科制油厂、军队所属一油厂合并,正式更名为石家庄市植物油总厂,分设一、二、三分厂。

    河北人有句土话叫“鸡多不下蛋”,由于各分厂厂址分散,管理、运输均为不便,加之各分厂生产条件简陋,1953年下半年,将三个分厂迁至总厂(即油脂化工厂)。合并后,每天节约运费30万元(约合现在人民币30元),月节省工资45万元(合现在人民币45元)。

    根据中央“综合利用,为民造福”的指示,从1954年起,石家庄植物油厂开始由单一榨油工业向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油脂化工方向发展。

    一位老厂长说,自己1969年进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谈起工人发明,他说,“之所以能够生产出来后来名噪中国的光明肥皂,就是职工的歪招起到了奇效。”

    1954年,由于榨油精炼车间排出的油泥很多,造成环境污染,附近村民为此要求企业赔偿庄稼损失费。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呢?

    如果拿现代人眼高手低的做派,很难想像职工无限的创造力。当时,有职工从油泥加碱可以洗工作服这件事情上得到启发,决定研发去污皂,和厂领导沟通后,一拍即合。经过反复实验,终于研制成功。因为其售价低、去污力强,很受消费者欢迎。用土法生产的“石植牌油泥皂”填补了石家庄市工业战线的一项空白。当年产量达到119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为国家创造了财富。

    1957年,肥皂质量、产量大幅度提高,产品纳入国家计划。但是肥皂废水的大量流失,也造成了浪费。当时工人们想出了从废水中提炼甘油的主意,在厂里架起了几口大锅,土法提取甘油。由于职工创新手段不断翻新,加之肥皂列入国家计划类产品,职工们的收入也实现了大幅增长,比1952年建厂时增加了72%。

    ■困难不减干劲      

    香皂应时而生

    如果没有史书,我们恐怕很难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铭记某个珍贵的片段。当然,一个曾经在中国洗涤行业创造了奇迹的企业,少了厂志,也就少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记忆。万幸的是,这些珍贵的工厂大事记以纸质材料的形式保存下来,虽然已经发脆变黄,但是都清楚地记录了时代的延续和企业的发展轨迹。

    1958年6月15日,石家庄植物油厂正式更名为石家庄市油脂化工厂。1959年,我国农业天灾歉收,油料供应紧张。但是企业发展并没有因为苦难而停滞,新产品的不断推出,给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糠醛产品从1957年试生产的7吨,到1959年达到397吨,当年建成了具有行业一流水平的糠醛车间;还建成了有18台脱绒机的脱绒车间,并扩建了修配和肥皂车间,全厂职工总数由350人增加到711人。

    过去有句名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油脂厂规模越来越大,而原料完全依靠粮油主管部门拨给、企业无权自行采购,加之供应数量没有保障,使得企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鉴于这种情况,在1958年到1959年间,企业多次向上级提出将现行委托加工购销关系,分期分批改为自营购销关系的申请。但是这一改革方案未能实施,只是在原料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变通搞些来料加工或者从农民手中拉来原料换油业务。

    “三年困难”时期,按照上级指示,大批职工下放到农村,职工总数从885人减到211人,工业总产值由1200万元减到860万元。

    1963年到1966年,在经历磨难后,油脂化工厂迎来了又一个振兴时期。1963年,国家投资建成了年产300吨的粗甘油车间;1965年,糠醛车间再度恢复生产,到1967年产量达到1328吨。

    1963年,厂里自行设计了一条年产能力5000吨的冷板皂生产线,开始生产53型肥皂,这条生产线一直服役到十年后,被真空抽条新工艺取代,成为厂里的盈利亮点。企业厂史编辑人员介绍说:“1968年,我们开始用土法生产香皂。第二年建立了采用真空干燥法新工艺的香皂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吨,是土法生产的3倍多;只要是老石家庄人,说起香皂来,都是非常开心和充满回忆的,喷香的香皂放在香皂盒子里,放在洗手架上,毛巾挂在一旁,打上一盆温水,用香皂仔细研开了,往脸上一擦,慢慢揉搓,再洗干净,皮肤光滑紧致,根本不用擦什么护肤品。”

    ■改革香气扑鼻      

    “龙头”就此奠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果将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比作“东风欲来满眼春”,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却是忽如一夜扫却阴霾的春风,给当时整个中国带来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百业竞争百舸争流的全新景象。

    1980年,油脂化工厂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国家生产计划,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突破了历史最好水平。更为可喜的是,初步打破了几十年一贯制的“大锅饭”制度,先后实行了内部结算方式,对车间实行了成本包干,节约提奖的三级核算网,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顾问们回忆,当时干群关系非常和谐,职工们可以直接找厂领导反映问题并指出管理中的不足;领导们经常跑到职工中参加劳动,有一次厂里修一条甬道,都是自己施工,职工们抡锤,领导们握钎子棍,经常手被碰伤。“那时候,没有职工拿放在外面的原料,花生、葵花籽,更没有人拿公家的肥皂洗工作服,而是用发的劳保用品回家洗衣服。”

    1981年的全国香料调研会上,时任中央领导的胡耀邦等肯定了香精、香料的发展前途。据此,厂领导提出了“以香养肥,三年腾飞”的香精发展规划。次年,6种皂用香精应用于生产;1986年又开发了乳化香精。1988年,形成了年产香精300吨的能力。同时,根据市场上洗衣机的大量使用,厂里开始了洗衣机用的膏状洗涤剂的研制工作。1983年建成了年生产能力4000吨的肥皂膏生产线;1986年建成了印染用洗涤剂生产线。截至1987年,厂里的新产品已经涵盖到沐浴液、车辆洗、切削液等多领域、不同种类的洗涤系列产品。

    改革开放30年时,有记者曾经采访到了老厂长杨凌霄,请他谈改革开放的经历和感受。他总是爱讲这样一件故事:1984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石家庄市油脂化工厂被列入市里进行厂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之一。作为企业历史上第一任承包厂长的他与石家庄市一轻局正式签订了经营承包责任状,确保上缴利润39万元,保证实现利润74万元。当年,全厂上下开展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任务的改革,年终完成利润101万元,提前三个月完成上级承包计划,被省轻工厅命名为“优秀质量管理企业”。

    为进一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厂里分别设置了日化研究室和香料研究室,并配备了人员与专业设备。1988年,企业投资50万元,从上海引进了三醋酸甘油酯生产项目,当时华北、西北尚无此类生产厂家,产品推出后,迅速占领了周围省份市场。1989年,全厂产品销售收入4870万元。

    就此,石家庄油脂化工厂以“光明”品牌为代表的洗涤系列逐渐做大,龙头地位就此奠基。当时有人戏谑“《光明日报》洗涤思想,‘光明’香皂洗涤身体,两样都不能少。”

    ■“光明”洗涤中国    

    市场不信眼泪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石家庄市油脂化工厂浑然已经成为政府眼里的“金凤凰”,“石家庄市工业50强”、“市政府重点联系企业”等殊荣让“光明”日化承载了更多的希望和期冀。“光明”洗涤中国,已经不再停留在口号上,而是以洪水般的势头席卷了全国。1994年作为河北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企业更名为石家庄光明日用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到1995年,‘光明’确实坐到了行业领袖的位置上;归其原因,就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动作快,思想前卫,产品结合点准确。”原企业领导介绍,当时肥皂和香皂的产量达到了3万吨/年,市场覆盖了几乎整个长江南北,产品不仅质优,而且价廉,对全国的同类企业都造成了极大冲击。北京、天津、齐齐哈尔等十几家企业破产,这些企业的销售人员干脆当起了“光明”产品的当地经销商。“北有光明,南有纳爱斯”,几乎妇孺皆知。

    “当时,我去东北的一家肥皂厂,它已经被我们冲击得关门了,有八名曾经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企业老领导和老职工,舍不得离开企业,就在厂里辟了一块地方,养花种菜,我和他们交谈,被他们执著的精神感动得掉泪,都是父辈人,都有着对新中国的功勋,却因为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大潮,被淘汰搁浅了……”老人感慨地说,市场就是这样无情!

    当时,省会媒体曾经对油脂化工厂的改革成就集中报道,最有影响的一篇就是《不找市长找市场》。但是,没有多少人会想到,曾经战无不胜的“光明”,会倒在了本地造假企业的“冷枪”之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光明”品牌在盛名之下,却躲不开身边造假企业的“围剿”。

    “造假企业原料销售两头不上税,加上价格低廉,最终将‘光明’逼上绝境。”企业留守人员介绍,当时企业产品3100元一吨,而造假企业售价几乎便宜一半。到2000年初,整个河北洗涤用品市场“李鬼”横行,不少媒体,甚至是央级媒体频频曝光,“只是搞臭了河北洗涤产品的牌子,却没有真正起到整合提升的正能量。”

    “从厂里出来的职工,对甄别洗涤产品都有绝招,一般是‘闻’、‘摸’、‘尝’,只要到了超市,眼睛都放电。”老工人说。但是,当年政府以及轻工部组织的打假并没有真正从根源上扭转造假颓势。石家庄政府曾经有让“光明”收购深泽、无极等造假企业通过管理实现行业整合的设想,但最终未能成行。

    市场不相信眼泪,石家庄市政府决定,让市场去解决“光明”发展的问题,“小舢板禁不起大风浪,加入联合舰队才能共抗风浪”,成为了左右“光明”命运和前途的航标。

    ■历史继续延展      

    克难坚强依然

    2000年,在石家庄市政府的帮助下,企业华丽转身,成为省外一家上市公司大舰队一员。

    接下来的运作并没有如设计者构想的那样顺利,由于上市公司扩张过快,缺乏资金,导致了无法兑现投资承诺;2008年,企业与上市公司“分手”。归入省会一家集团公司旗下,一直至今。根据政府要求,企业正进行搬迁改造,产业升级。改造后,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路漫漫兮,其修远矣,“光明”品牌还能否打造百年老店?企业顾问们肯定地说:“我们相信企业能够维系下去,但是品牌的旗帜要走得更远,必须要有肯吃苦的年轻人支撑,加上有灵活的市场应对手段。我希望看到‘光明’重振的那一天,毕竟这是河北的自豪!”

    (特别感谢刘会亭先生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对顾问王荣光先生一并致谢。)

    ■文/杨毅松 图/杨磊涛

 

关于我们 | 冀商动态 | 冀商榜样 | 投资河北 | 冀商论坛 | 冀商史话| 冀商画院| 名企名品
版权所有:天下冀商网    运营:石家庄今视广告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698号 手机:18032663797  
电话:0311-87688888转1511 邮箱:txjishang@126.com
冀ICP备14006640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916号